张磊:在审查调查一线成长
张磊 市纪委监委第七纪检监察室副科级干部
饱览群书,爱好写作,出版作品《说不尽的宋朝》;能文能武,从容淡定,在审查调查一线淬炼本领。
2018年初,我从市国土资源局划转到市纪委监委工作,成为纪律部队的一员。
离开国土局时,领导和同事们纷纷送上祝福,既有鼓舞、勉励,也有敦促、提醒,“纪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,但工作更忙,对个人综合能力素质有更高的要求,也要承受更大压力。”大家的善意提醒,让我心中略略增加了一丝顾虑,但并没有动摇我的决心:加入纪检监察干部这支光荣的队伍,履行从严治党监督责任的庄严使命。
初到市纪委监委,一切都要重新开始。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,我深感知识恐慌,能力不足,为了“恶补”业务知识,我拿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劲头,把《党章》和《纪律处分条例》、《党内监督条例》、《监督执纪工作规则》等党内法规和《监察法》摆在案前床头,稍有空闲就拿来翻阅,用小学生背课文的认真攻克这些陌生的“知识堡垒”,在短短两周内完成大量知识储备,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。
春节过后,我调整到第七纪检监察室工作,成为审查调查一线的工作人员。刚报到,就接到了一个任务——和同事一起到河口区对一个问题线索进行初核,吃住都在河口,时间长短不定。我迅速收拾行李赶赴河口,一路上认真翻看着初核方案,内心忐忑不安:自己是个新手,到企业调取证据材料,该怎么说?企业会配合吗?和陌生的当事人谈话该怎么谈?万一对方不配合,该怎么应对?如果什么实质内容都谈不出来,会不会让人笑话?一幕幕可能的场景在脑海里快速掠过,感觉毫无头绪。
到了河口,我们制定好计划,分完任务,开始行动。这次初核时间紧、任务重、头绪多、工作量大,涉及20多家企业单位,还要与当事人谈话,我们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和外界干扰,一家一家企业挨着跑,集中精力调查取证。有的企业负责人思想有顾虑,担心提供证据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,我们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释政策,直到他们打消顾虑,理解并配合工作;有的企业负责人故意绕圈子、打太极,表面上客客气气,实际上遮遮掩掩,帮着初核对象推脱,我们就严肃态度,动之以理,晓之以法,最终让对方转变态度,认真配合;有的企业档案资料管理混乱,为了最快调取到证据材料,我们和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在布满灰尘的仓库里翻箱倒柜,仔细查找,春节后的天气还很冷,仓库没有暖气,半天下来冻得直打喷嚏。
在这种快节奏中,时间是最容易被遗忘的。错过饭点,就在路边小店随便凑和一顿,或者回到酒店泡上一碗方便面,然后碰头一起整理资料,分析案情,确定第二天的工作安排,大家越讨论越兴奋,时间就到了下半夜。期间,因为脾胃不好,加上饮食不规律,吃饭比较随意,我又犯了胃病,整个人有些无精打采,但为了不耽搁工作,还是打起精神和同事们并肩作战,同事们打趣说:“你这没几天就瘦了好几斤,河口的饭菜不养人啊!”
经过一周的日夜奋战,工作初见成效,大家一商量,决定利用周末时间趁热打铁,一鼓作气,完成收尾工作,撰写初核报告,以免节外生枝。当我满怀歉意地给妻子打电话,告诉她周末不回家时,她跟我说:“你忙好工作就行,家里的事你放心”。一句话让我内疚却更温暖。
我自信满满地将20多页的初核报告交给主任,但主任大刀阔斧的删改,让热情高涨等待表扬的我瞬间凉了半边。接下来就是不停地修改报告,返回河口补充核查、找人谈话,如此循环往复又是一周,终于圆满完成初核任务。
现在回想起来,在这次初核过程中,一个经验丰富的办案老手可能只用两个周就能完成,我却由于经验不足,做过一些无用功,浪费了不少时间,但在不断“犯错误”的过程中,我也汲取了教训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成为我拥有的能力和财富。
审查调查一线的历练,让我逐渐加深了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和理解: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既要严肃党的纪律,强化监督执纪问责,坚持执纪必严、违纪必究,一丝不苟地开展工作,又要把握政治机关定位,坚持从大局出发,综合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确保审查调查政治效果、纪法效果、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我们要做到学思践悟、知行合一,更要奉公守法、廉洁自律,才有能力有底气履行职责、践行使命。身为其中一员,我愿意在这个大家庭中发光发热,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。